何慧潔醫師說:「長在口周及額頭附近的暗瘡,臨床上很多時都發現與脾胃問題有關,而暗瘡於這些位置長出時,大多伴有胃脹、胃氣、大便較稀爛、排便不清等脾胃不適。」所謂口周,即上唇、下唇,以及鼻子附近。
脾胃問題引起濕熱
中醫理論中,脾負責運化,而胃則負責受納。吃下食物後,要靠脾胃合作,才能轉化為氣血。若脾或胃出問題,食物不僅不能充份轉化為氣血,更可能變成濕氣,在身體中累積。當身體有濕氣,人會容易感到疲倦,會有胃脤胃氣問題,大便也可能會較稀爛。由於濕能生熱,當濕氣越來越多,便會生出熱氣,兩者同時存在便是濕熱,會引致暗瘡。消炎藥膏未能治本
單靠塗抹暗瘡膏等消炎藥膏,對這類暗瘡未必能起消退作用,因為消除體內濕熱才是治本的方法。何慧潔醫師指,若見到暗瘡有很多膿頭,如黃點、白點,中醫便會認為患者是濕熱內蘊,何慧潔醫師說:「很多時會用清熱祛濕藥物幫助患者,包括蒼朮、生薏米等藥物。」《健康蘋台》全新節目《Check from home》,每周為大家提供多個健康熱門話題,請來西醫、中醫、藥劑師、營養師等專家,以輕鬆手法、明快節奏,剖析不同常見症狀或身體怪現象的成因,讓你只要有一機在手,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初步了解自己的身體。
記者:李煒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