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質偏寒肺氣虛人士較常見
註冊中醫師林婉珺表示,頭痛由臟腑失調引起,受到不同內外因素影響,令經絡不暢或失養,產生頭痛。後尾枕頭痛屬膀胱經循行的位置,主要是病人遭受風邪入侵的表現,如風寒、風熱或風濕,造成外感頭痛。發作時會感到頭後方或連同頸部一起疼痛,特別會出現在體質偏寒、肺氣虛人士身上。冬天的早晚溫差大,或有大風寒冷的日子,容易發生風邪入侵引起的頭痛。頭部兩側痛與膽經、三焦經有關,中醫認為多數由情志失調引起,性格容易緊張、焦慮的人,是這類型頭痛的常客,尤其疫情反覆,令人更受情緒困擾。當人的情志失調,例如遇到挫折或不開心的事情,會出現肝氣鬱結、肝鬱化火的問題,可令經絡不通及受阻,造成頭痛。最後比較常見為前額或眉心位置感到頭痛,一般與胃經有關,也反映脾腎或氣血虛弱出問題,例如食無定時、不吃早餐、夜睡或睡眠質素差的人,因為臟腑虛弱,導致氣血不足上達頭部,造成失養及反覆頭痛。
林指,臨床上因頭痛求診病人多為20多歲至40多歲的上班族,受疫情變化不定影響,有部份人因轉為在家工作,工作量反而大增,加上同時要照顧家人感到更忙碌及繁重,有些病人因與家人多了時間相處,發生磨擦易令情緒波動。治療方面,會為病人辨證論治,若屬風寒疼痛, 需要疏風散寒,有機會採用川芎、羌活,若頸部也有頭痛要加入葛根等。如屬血虛頭痛,治法為養血補血,祛風止痛,一般採用當歸、白芍、蔓荊子中藥等作治療。
宜早上做運動飲食清淡
頭痛病人要從多方面着手改善病情,例如在日間早上做運動尤其陽光充沛的日子,可提升身體陽氣,有助疏肝,提防因心情差引起的頭痛。適當方法減壓,如為自己找些嗜好或生活樂趣,避免常常不開心、情緒差及波動。另可多做一些分別向腰側兩邊彎腰的動作,可帶動肝膽經的氣血運行暢順。早睡可養肝腎及補氣血,建議晚上11時前上床睡覺最好,盡量避免捱夜。冬天要做好保暖,頭頸部位最易受風邪入侵,建議冬天或大風的時候外出要戴頸巾、帽子,避開風寒。沖熱水涼、用風筒暖和後尾枕及頸膊位置,有暖身效果之餘,也可溫通經絡,減少頭痛發作。平時要減少食易誘發頭痛的飲食,例如飲酒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,避免加重脾胃負荷。肝腎較為虛弱人士,即容易頭暈眼花、耳鳴、神疲乏力、腰膝痠軟及健忘等,可服用一些養肝補腎食材,例如核桃、黑豆、藍莓,或飲用杞子茶、烏雞湯。 氣血虛人士適合服用黨參、白朮、當歸或雞,有補益氣血功效。這類人士的面色較蒼白,易心悸不寧、身疲乏力,女士可能月經有問題。
被風邪入侵的人可煲「川芎白芷天麻魚頭湯」飲用,有助祛風、活血、止頭痛,適合風邪。病人一般會惡風畏寒,覺得周身痠痛。 另一款推介食療為「黃精烏雞湯」,可補氣活血、養肝腎,本身脾腎或氣血較為虛弱的人都適合服用。例如易感疲倦、腰膝痠軟、消化不良等人士。頭痛病人另可每日或頭痛發作時按摩下列穴位,有祛風止頭痛、疏風解表功效;宜用指腹打圈按1至2分鐘,做10次,包括百會穴(可用指腹敲打的方法)、率谷穴、合谷穴及風池穴。
頭痛食療
「川芎白芷天麻魚頭湯」功效:祛風、活血、止頭痛
適合人士:風邪引起頭痛,即惡風畏寒,周身痠痛,一般是頭部後方連同頸部疼痛
材料:魚頭1個,以及川芎、白芷及天麻各10克,生薑3片
做法:藥材連同1,200毫升水放煲內浸20分鐘,開細火用2茶匙油煎香薑及魚頭,所有材料及水一起用大火煲滾後,轉細火再煲1小時,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,趁熱服用
「黃精烏雞湯」
功效:補氣活血,養肝腎
適合人士:脾腎或氣血虛弱人士 ,例如容易感疲倦、腰膝痠軟、消化不良等
材料:烏雞1隻,以及黃精、黨參、川芎、白朮各10克、淮山20克;核桃30克、陳皮 3角、杞子5克
做法:藥材連同1,200毫升水放煲內浸20分鐘,烏雞汆水後切開4份,放入煲內,大火滾後,再轉細火煲1.5小時即可。
穴位按摩位置
百會穴:位於頭頂正中間,即兩耳向上至頭頂中心交會處,此穴位可用指腹敲打的方法率谷穴:位於耳尖對上1.5吋
合谷穴:位於手部的虎口位置
風池穴:頸後枕骨下凹陷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