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表示,港人飲食習慣西方化,令腸胃病包括胃酸倒流個案有增加情況,求診病人以30多歲至40多歲的中年人為主,多見於一些工作及飲食不定時人士,例如職業司機,或者飲食應酬多的生意人。
胃酸倒流成因眾多,其中年紀大、肥胖人士,其賁門的括約肌即食道與胃部之間的連接處比較容易鬆弛,難以正常閉合,可致胃酸倒流入食道。正常情況下,當進食時此括約肌會打開讓食物通過,但其他時間應閉合,阻止胃部食物或胃酸分泌逆流上食道。另外,孕婦或患上風濕病如硬皮症患者,都有較大機會出現胃酸倒流。生活習慣方面,長期吃得太急、太飽的人,以及喜歡吃消夜人士都是胃酸倒流的高危一族,生活、工作壓力大人士,都常見受此病所困擾。
胃酸倒流主要症狀為胃痛或上腹痛,即大約在肋骨中間對落位置,有「火燒心」感覺,似一陣灼痛湧上心口、有胃氣、胃酸或食物反芻;部份病人的咽喉可能受胃酸刺激而出現咳嗽。病情較差可致吞嚥困難。病人不應忽略胃酸倒流的病情,因為可致胃食道發炎、食道收窄,嚴重甚至食道癌,但較少見。
由於胃酸倒流引起的火燒心、心口痛,容易與心絞痛混淆,一般市民較難分辨,臨床上都要靠進一步檢查去診斷。曾有一名60多歲婦人,因胃痛、心口不適持續2至3個月而求診,胃鏡檢查未有明顯發現,但心臟科檢查卻揭發,其心臟3條冠狀動脈栓塞,要緊急接受通波仔手術。另外,有持續胃痛病人,原本預約了數天後求醫,惟覆診前突然心臟病發入院,懷疑可能一度將兩種疾病混淆。亦有病人因胃痛、胃部有「頂住」感覺求診,證實原來出現肺積水。
張指,心絞痛病人受病情所影響,都可能出現無胃口等症狀,容易誤解為胃病發作,包括出現頭暈、氣促、呼吸困難(不妨與過往比較);或做運動、行樓梯、日常「行得急」時心口痛加劇;又或者心口痛情況持續嚴重,都有機會是心臟病發的表現,不容忽視,應盡快求醫。
臨床上醫生可透過胃鏡檢查、胃酸倒流測試,了解病人是否罹患此病。一般會處方抗胃酸藥物,如質子泵抑制劑,控制病情。病情嚴重人士可考慮進行手術,改善括約肌功能,減少胃酸倒流。受胃酸倒流影響的病人,宜留意日常生活及飲食禁忌,提防病情轉差。
【胃酸倒流患者日常宜忌】
● 日常宜少食多餐、每餐只吃6至7成飽● 避免吃消夜,建議睡前2至3小時停止進食
● 少飲咖啡、濃茶或吃朱古力,減少攝取咖啡因
● 避免吃肥膩及煎炸食物、番茄及橘子類水果如檸檬、橙、柑及西柚
● 戒除煙酒
● 肥胖人士要控制體重
● 壓力大人士要找自己喜歡的方法減壓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打國際線 《蘋果》英文版免費試睇 按此了解更多
英文版已登錄新版《蘋果》App按此下載/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