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各國武漢肺炎病例增減變化
儘管香港及亞洲多國疫情緩和,但全球疫情進一步惡化。《蘋果》綜合6月18日至7月1日的疫情數據,這14日內全球平均每日確診數字高達15萬宗,比5月同期的10萬宗,短短一個月升幅已高達五成。現時疫情大部份個案都在美洲,歐洲轉趨平穩,但亞洲國家正嚴防第二波疫情。許樹昌說:「第二波疫情沒有醫學定義,通常指穩定一段長時間後,突然有大量持續個案爆發。像海浪一樣,過了一個浪又來一個浪。」
不少國家正爭論國內是否出現第二波疫情,南韓6月22日已率先宣佈踏入第二波疫情。《蘋果》統計6月18日至7月1日的14日,南韓平均每日新增46宗個案,比起4月底、5月初的14天內,每日僅增8宗高出約4倍多,光州市現再度加強社交距離限制規定。日本東京都政府昨亦指,當地相隔2個月連續2天破百例,感染者大多來自「夜生活」盛行的新宿地區。
內地早前情況亦有轉壞,北京早前連續50多天沒有疫情,但6月11日爆發新發地批發市場群組,感染最少249人。《蘋果》統計內地在6月18日至7月1日期間,平均每日約有17宗新的確診個案,相比起5月底至6月初的14天時段平均只有4宗,升幅是3倍多。縱使官方數字回落,北京仍有3個高風險地區、27個中風險地區。
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向《蘋果》斷言:「只要一天疫苗沒有製作出來,全球第二波的疫情一定會出現。」現時全球不少研發隊伍都稱今年底或成功研發疫苗,現時中美兩國都有團隊進入第三期的臨床實驗。不過黃質疑:「原本用10年研發的疫苗,現時在1年完成,只有十分之一流程就完成了一切。安全性呢?副作用呢?如果這些疫苗日後都很有效,是不是代表以往都在浪費時間?」
黃軒以1976年「豬流感疫苗」作為例子,當時美國應對疑似豬流感威脅,加快生產疫苗,結果接種疫苗的臨床試驗患者出現嚴重副作用,該疾病的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神經,導致永久性麻痺。許樹昌補充,就算年底真的研發出安全疫苗,市場或只足夠內銷:「現實點來說,香港可能要到2021年中才有可能買到大廠出的疫苗。」換言之,他認為香港市民最少戴口罩至下年年中。
黃軒又指,造成全球疫情第二波爆發,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國家根本未有控制疫情,便急於解封,現時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正是如此。黃指出國家要達到「可控制目標」(即檢測呈陽性比例在連續14天都在5%以下),解封才較為安全。不過美國在5月底解封之時,呈陽性檢測約是4至7%。《蘋果》統計,美國在5月21日至6月3日平均每日感染個案是2.1萬宗,已是近三個月疫情最低的數字。現時美國自6月18日至7月1日,平均每日感染宗數飛漲至平均每日3.7萬宗,比4月份時更嚴重。更令人憂慮的是,美國近日感染人數高達5萬人,未有回落情況。
世衞負責策略計劃的助理秘書長蓋拉(Ranieri Guerra)日前警告,若武漢肺炎疫情爆發第二波感染潮,疫情或比第一波嚴重,甚至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喪命。他認為武漢肺炎像1918年西班牙流感:「疫情在夏季減退,9月、10月迅速捲土重來,在第二波期間造成5,000萬人死亡。」
許樹昌認同香港在冬季出現第二波機會較大:「一般而言,呼吸道的傳染病在冬天活躍程度較高。」不過,他強調疫情未必能與西班牙流感比較:「現時與當時處理方法不同,實驗室的檢測能力亦高了很多,今日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,好視乎政府用多大力度抗疫,如果立即封鎖城市,有機會再次減低疫情。」
五大原因導致第二波疫情
●沒有疫苗許樹昌及黃軒均認為,只要疫苗未能製作出來,第二波疫情永遠都會出現。黃擔心世界疫苗生產過急,藥效成疑。許則指疫苗就算年底成功製作,亦須到下年年中才能在香港使用。
●政府急於解封
黃軒直斥許多國家為經濟及政治原因,在未達到「可控制目標」(即陽性比例連續14天維持在5%以下)便解封,導致疫情再起。他舉例美國宣佈解封前,可控制目標約4-7%,未達解封標準。
●感染人數不足
許樹昌指70%的人受感染,社區才免疫力。他引述袁國勇團隊研究,連武漢亦只有3.8%人有抗體,香港則約0.1%人有抗體。感染群體遠遠不足,亦增加病毒傳播機會。
●市民鬆懈
黃軒指全球不少市民被限制社區限制,解禁後變得鬆懈。他以葡萄牙為例,五月初解封後,葡萄牙民眾沒有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則。現時每天平均有300個新個案,大多出現在工廠、倉庫和建築公司。
●病毒突變
黃軒形容病毒突變像進食一樣,每日都出現,本身並沒大問題。他引述美國科學家海瑟廷(William Haseltine)的研究,病毒出現「D614G突變」,傳染力提高了約10倍。
資料來源:許樹昌及黃軒提供
《蘋果》記者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打國際線 《蘋果》英文版免費試睇 按此了解更多
英文版已登錄新版《蘋果》App按此下載/更新
《蘋果日報25周年:世界前線》電子書一按即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