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藥易中暑 影響排汗功能
崔俊明會長解釋,食藥是有機會容易導致中暑。人的正常體溫是攝氏37度,當感覺熱的時候,排汗功能會發揮作用,熱力會隨汗水揮發;相反,當體溫高達攝氏40度的時候,同時又無法降溫,便有可能出現中暑。至於服用傷風感冒藥、降血壓藥和抗抑鬱藥等藥物,由於這些藥物成份會影響排汗功能,所以患者在服藥後,又長時間身處高溫的環境下,身體的熱力便有可能難以隨汗水揮發降溫,令體溫不斷升高,最終有機會產生炎症,導致器官受損,造成口齒不清、面色蒼白等中暑症狀。室內一樣易中暑 保持空氣流通最安全
正值夏天,大家都想盡量留在室內活動,希望舒服過日辰。但大家要留意了,即使選擇留在室內活動,都要保持空氣流通,因為環境翳焗和室內氣溫較高都會容易引致中暑。此外,近年多了長者選擇行山,無論你是長期病患或服食藥物,都要避免選擇正午陽光最猛的時候進行活動,其間亦要佩戴帽或傘,避免身體直接吸收熱力;若然中暑,在救護車到達之前,亦須要為患者進行急救;最好方法是用水淋在患者的頭部和面部,如果他衣服太多,就要脫掉衣服,這樣有助熱力散發及減低死亡風險。切勿大量灌水 無用兼中水毒
進行活動時,不要以為先補充大量水份就萬無一失、不會中暑,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解釋,飲過量水會導致中水毒,影響心跳及新陳代謝。想補充水份,只要飲適量水及補充電解質就可以,否則會適得其反。記者:王羨雅
攝影:周芷瑩
編輯:鄒仲安